返回第八十三章 外国人  重返1988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贫穷国家了。”

年轻人拿起放在桌子上的“大哥大”,脸上有些得意。

翻译又把话用英文说了一遍,另外一个外国人有些轻蔑的摇了摇头。

“宋先生,你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贵族,贵族是传承了几代甚至十几代的血统,这种血统不是金钱能够相比的,甚至用金钱来衡量血统,是对血统的侮辱,我们的服装是为贵族服务,倒不是为金钱服务,这一点你要搞清楚。”

刘啸在一旁差点笑出声来,血统?不为钱?狗屁。

资本家才不管你血统不血统,一切都是为了金钱,也要有足够的钱,他能管你叫爹。

这个所谓的“卡丹”品牌刘啸已经在记忆里找到了一些信息,的确是欧洲的一家服装品牌,但在欧洲名气不大,倒是八九十年代在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很简单便宜。

这个时代,华国对西方的东西都有着浓烈的兴趣,甚至有些癫狂,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贴上西方的标签就能大卖特卖,衣服鞋帽都是如此,卡丹品牌属于最早一批进入国内的服装企业,也算有些风格,所以也取得了成功。

当然,不仅仅是这个品牌,很多品牌都很不错,以至于手艺很快就让国人学到,特别是南方的商人,他们就照着做,在极短时间内青出于蓝胜于蓝,最后“deinhin”的名字占领了全世界,至于“卡丹”品牌,在二十一世纪头五年内便逐渐衰落,直至破产。

刘啸太明白这两个外国人的伎俩,不过是谈判技巧,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代理商的谈判价格。

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与国外的谈判方面从来就没有掌握过主动。

国民有些崇洋媚外,连带着商人也有了同样的认知,觉得国外的商品进入国内是看得起自己,结果在谈判中低声下气,被对方打压,甚至满是屈辱,对方则是趾高气扬,处处高高在上。

在刘啸眼里,其实双方的态度应该调换过来,国家为什么要低三下四?

华国改革开放已经十年,在头几年,很多国外资本一直在观望,害怕因为制度的问题让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时间,十年时间,国家的市场已经逐渐放开,大量的国外投资进入。

举个例子,漂亮国的“耐克”公司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在其他跨国公司还在观望的阶段他们就直接把工厂建在了南方,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大量的鞋子,然后再买回自家国内,短短五六年时间利润率就超过了“彪马”等老牌的运动鞋企业,可谓是赚的盘满钵满。

到现在为止,很多外国商人已经认识到华国的改革开放不可逆转,只要持续开放,华国的经济就会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有了收入,自然消费水平也会提升。

要知道华国如今可是有十亿老百姓,这是多么大的市场?不说所有人致富,就是十分之一人口,也就是一亿人,他们所拥有的潜在消费能力就已经碾压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什么德国、英国和法国都是渣渣。

其实在八十年代初期进入华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到现在都已经品尝到了甜头,其他跨国公司早就坐不住了,纷纷寻找机会进入华国。

“卡丹”品牌自然也是如此,他们早就想进入华国市场,但这帮人不会表露出迫不及待的心情,对于谈判他们拥有大量的经验,而且华国人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

说实话,像“卡丹”这种服饰品牌,在欧洲非常多,什么“奥喜路”、“来克农”、“喜迪”等等,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也不为过,“卡丹”进不进来无所谓,反正我们是要进来的。

刘啸看着这两个傲慢的外国人,心中真是很鄙视,不就是卖衣服的吗?你就是一家百年企业又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家像你一样的企业正排队等着进来呢,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刘啸熟悉对方的底细,可那位年轻人不知道,结果被对方吓住了,脸色很不好看。

“好的,谢谢宋先生的招待,不过这顿饭很不合我们胃口,我们欧洲人可吃不惯如此粗鄙的食物,就这样吧,我们还有事,就先走了!”

两个外国人说完就准备站起身离开。

刘啸在一旁站了起来,然后对着两个外国人用英语喊了一声:“嘿,你们两个为什么来我的国家?”

两个人已经站起身,穿上了衣服,听到声音都是一愣。“跟我们说呢?”

“没错,就是跟你们俩说呢?”

刘啸缓缓走了过来。

“即想赚钱,又装大爷,我们国家可不欢迎这样的人,你们还是今早离开这里吧!”

两人顿时火了,那个叫瑞德的人转过身对着年轻人大吼道:“宋,这就是你们华国人的素质?我们不会跟你们这样的野蛮人打交道。”

年轻人完全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待翻译在他耳边说完也是有些着急。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