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郡休息数日,袁军已经恢复元气。
袁绍本打算继续进军,有着丰富统军经验的高览突然阻止了袁绍。
“主公,如今已是寒冬之际,今日大雪,夜晚温度骤降,行军多有不变,还望多停留几日。”
没等袁绍答复,高览继续说道:“主公,我军行踪已经暴露,恐怕汉军已经知道我军北上,恐怕会设伏,正好趁这个机会派斥候一探究竟。”
袁绍点头:“想得真周道,那就按你的办,这件事交给你来办。”
“遵命。”
高览受命之后,在军中寻找体质过人的士兵,在大雪中去探查消息。
很快就组建了一支斥候小队,分别从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去探路。
果不其然,当夜大雪天降,严风凌冽,在军帐中很多将士都冻得发抖,更别说要是行军了。
吕布在埋伏地点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袁绍。
就这么点距离,爬也应该爬到了吧?
大雪天降,吕布只好吩咐士兵拾柴取好,安营扎寨。
这一烤火在黑夜中格外显眼,第二天就被袁绍派出的探子给发现了。
本来应该是隐蔽至极的地方,却因为烤火被发现了,这也是为什么袁绍夜晚不让士兵烤火的原因。
白雪皑皑,天地上下一白,雪落在军帐上,就与环境彻底融为一体了,很难看出来端倪,但是火光就不同了,一定会暴露。
探子回去禀告袁绍,前方有士兵驻扎。
袁绍心头一惊,连忙命士兵清理痕迹,往西行进。
袁绍不禁庆幸,还好听了高览的建议,没有那么着急行军,否则还真和汉军装个正着。
往西走就是往中山国的方向,袁绍并不打算到中山国,而是打算从渤海郡和中山国的中间地方穿过,能够直达幽州蓟县,可以汇合刘虞。
袁绍的这个算盘打得还是不错,只可惜他忽略了一点,刘辩有怎么会只设吕布这一支伏兵呢?
而且从吕布军中的汇报来看,一直没有动静。
刘辩很奇怪,按理来说,袁绍应该早就到了埋伏地点才对,怎么会拖这么久?
迟迟还是没有消息,刘辩意识到了问题,袁绍可能没有从那条路走。
中山国有汉军驻守,那么他就只可能打算从这两地中间的地方通过了。
刘辩没有耽搁,立刻让手下张郃,郭嘉兵分两路去搜寻袁绍的踪迹。
刘辩再三吩咐,找到之后不要急着与之作战,更不要妄想将其全歼,第一时间通知吕布军。
张郃郭嘉二人纷纷表示知晓,随后便带兵离去,前往冀州与幽州的交界处,搜寻袁绍的痕迹。
这几日袁绍走走停停,非常谨慎,就是怕还有哪里有伏兵等着自己。
可他不知道的是,这多疑一走走停停反倒是还是差点将自己陷入死地。
此时幽州的刘虞,得知袁绍从冀州溃逃,并没有急着去援助,而是招兵买马,养精蓄锐。
这诸侯联盟,不过是利益驱使,要是袁绍失势,谁还认他这个盟主,表面兄弟罢了。
公孙瓒本来是无动于衷,他并未与袁绍交好,也并未交恶,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最近公孙瓒收到了朝廷迷信,是皇上的手谕。
看完心中内容,公孙瓒内心泛起惊涛骇浪,虽然人在幽州,但是公孙瓒并未像其它诸侯一样,争权夺利,而是自恃有兵权而过起了舒服日子。
成立白马义从,都是些善骑射的强兵,更是纵然部下,为祸百姓。
这一点让同在幽州的刘虞非常不满,刘虞爱戴百姓,因此二人产生了不少矛盾。
如今公孙瓒收到密信,有些惶恐难安,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信中是刘辩劝降自己,为朝廷效命,为朝廷平定北国祸乱,事成之后,刘辩会封他青州牧,幽州牧,统管幽州,青州二州之地。
这意味着他从一个抗命的反贼变成了一个合法的忠诚,这可是诱惑,一个能让他行为正当化的好契机。
只是公孙瓒还是犹豫了,因为他一旦选择了投靠朝廷,就意味着要失去以前自由的生活,受朝廷管制。
因此,公孙瓒并未及时给答复,索性把迷信丢到一边不再考虑这些问题。
作为北国最有势力的诸侯,公孙瓒完全可以仗着自己有兵权再逍遥一段日子。
人一旦有了自由,就很难再回到被束缚的日子。
张郃和郭嘉的军队兵分两队,搜寻数日,最后终于在冀州与幽州的交界处,一处小山头找到了袁绍大军的线索。
二人谨记刘辩的叮嘱,于是派几个士兵分别给刘辩以及吕布报信,二人则是带着部下就这么看守着袁绍的军队。
接下来三天,袁绍却寸步未出。
这让两个人奇怪了,明明幽州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