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苏家屯的变迁  苏家屯的变迁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来保媒的,再者,薛家孩子前几天就是去担煤了,并且他非常清楚薛家那孩子是很巧妙的与苏家攀上亲了。

苏家主人片刻的冷静,说:“还没有,有合适的人家?”

那人说:“我本家的一个孙女,年龄也合适,咱两家做个亲戚也乖好”。

就这样薛家就订下了这门亲戚。因为薛家孩子那一句话,苏家更是无法摆脱那份亲情了,后来,在苏家的帮扶下,薛家男孩子成了亲。再后来,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薛家自然是受着这种“亲情”的温暖,薛家更是以这种亲情自居,依赖苏家撑腰补台,渐渐的薛家似乎都成了苏家在苏家屯的代言人了。

薛家孩子很快生了子,子又生了子。1930年代,薛家又有了下一代,取名叫薛喜喜,那时薛家才算是在苏家屯有了真正意义的立足之地。

又一年的农忙,苏家需要雇一个短工。这种事在一般的情况下苏家都是托给薛家人去办的,那薛家男人到东家那里第一个推荐自己的康姓外甥,自然得到了苏家主人满口的答应。

后来,由于这个康姓外甥身强力壮又是单身,没爹没娘没牵挂,农忙过后就留在了苏家当起了长工。

再后来,在苏家的扶持下,薛家那康姓外甥也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最后也在苏家屯安了家。

又过了几年,苏家也有了新一代,并且是老弟兄三个熬了一个男丁,取名苏小钟。

薛家当年的老气丐己经都死去了,原来担煤那小伙子接连生了三男一女。

那康家算得上人丁兴旺,原来当长工的薛家那外甥生,连着生了四男三女。

········

解放后,此时的苏家屯早已不是昔日的主子关系了,康家老大康大功是苏家屯生产队的队长,老二康二功在生产队里当保管和林业队长,老三康三功部队转业以后在省城里干事业,老四康四功是县政府的局长,康大姐是学校的教师兼村里的妇女主任·······。

康大功皮肤黝黑,平时不苟言笑。村里谁家孩子闹人了,打针、吃药哭闹不止了,只要有谁说上一句:“大功来了”!那孩子立刻便鸦雀无声。

不要说苏家屯,就是四乡八里的人都以和康家有亲戚或者有关系而自豪着。

那薛家虽然有时也仗自己是康家的亲戚,但天生人的质量使他们自觉不自觉的矮人三分,再加上康家财大气粗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老舅后代那种低三下四的性格,尽管让他们在村里占很大的便宜,但狗肉总是不上桌的。

康大功根据需要把苏家屯的人进行了严格的分工,除了教师、医生、电工、拖拉机手、磨房等一些专业人士以外,在苏家屯又成立了民兵队、木业组、林业队、棉花队、饲养队、水利队、“鞭把儿”队·····。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