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章人才的待遇  朕不是败家皇帝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天后,赵佶召见了四十个木匠和铁匠。

作为一个木匠或者铁匠,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进宫,能被皇上召见。

此时,身在皇宫,很多人以为身在梦中。

赵佶对张迪说:“小迪子,给每人发上一把棉花。”

直到暖而软的棉花在手,木匠、铁匠们才清醒过来,这不是梦。

可是,木匠、铁匠们又糊涂了:虽然是个匠人,可花儿也是见过的,这棉花怎么和别的花儿完全不一样啊?

心中有疑问,可是嘴上却不敢问。

好在赵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赵佶说:“你们手上拿的东西虽然叫棉花,但它不是花,棉花可以象麻和蚕丝一样,被纺成线,织成布,还可以不纺纱,不织布,直接做成棉絮,再做成棉衣和棉被,冬天的时候是很保暖的。”

“棉花可以做衣?可以挡寒?”匠人们把棉花拿在眼前看了又看:“这么软的棉花做出来的衣服穿起来一定很舒服。”

这年代,有钱人穿的是丝绸和锦缎,没钱人穿的是麻布做成的衣服。

北宋的麻布衣服可不是后世的麻料衣服,后世的麻料衣服是高档衣服,材料纯天然,透气性又好。北宋的麻布衣服,粗糙、坚硬,地主家女儿细皮嫩肉的穿上一天,后脖颈一定会磨破。

穷人皮糙肉厚穿穿麻衣也就罢了,关键是冬天的时候,整个大宋人民都靠动物皮毛抗寒。

都穿貂啊。

哪来那么多的貂。

很多人只能是往身上多加几件麻衣,抗着过冬天。

床上垫啥?

垫草呗。

盖啥?

有动物皮子的盖动物皮子,没有的盖几层麻布,再没有,下垫上盖的都是草。

如果冬天有陛下说的棉被盖,想想就想捂进被窝里啊。

棉花真是个好东西啊。

有人忍不住就说:“陛下,小民斗胆问一句,这棉花长在哪里啊?”

赵佶笑而轻语:“青溪县。”

这些人自己都是要向发明创造型人才方向打造的,赵佶便拿出后世尊重人才的态度对待他们。

“陛下,是变法的那个青溪县?”赵佶的态度友善,匠人们的胆子便大了起来。

“对,就是那个青溪县。”

“陛下,那青溪县人不是要发大财了吗?”都是脑子好使的,很快便联想到钱上去了,一脸的羡慕。

赵佶安慰道:“现在只有青溪县种棉花,将来谁想种都可以种的,有财大家一起发。”

匠人们纷纷表示:“陛下,那以后小民可要多种些棉花。”

赵佶就觉得谈话偏题了。

赵佶赶紧纠偏:“你们要做的事情不是种棉花。朕从整个大宋的木匠、铁匠当中把你们选出来,是要你们替朕人做出几样加工棉花的工具来。”

虽然竭力想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可大多数匠人的脸上还是多多少少露出失望的表情来。

赵佶可不想让自己的创造型人才心里不舒服:“进京之前,你们和各个作坊里的木匠、铁匠都一样,但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拿朝廷俸禄的木匠和铁匠了。”

听错没有,还有拿俸禄的匠人?而且还就是自己?

惊喜还在后头:“等你们把这些工具做出来,你们就都是有七品官位的人了。”

七品官位,那就是县官了。

县官人家那可是寒窗苦读数载,层层考试考出来的,自己凭手艺,也行?

“以后你们每造出一样朕想要的东西来,就会官升一级,俸禄也一样增加一级。”

真是惊喜连连啊,这可是名利双收的事情,比种棉花更划算。

“陛下要小民们造什么工具?”匠人们热血沸腾了。

“第一样工具叫去籽机,把棉籽从棉花里去掉。第二工具叫纺纱机。”赵佶指了指董其昌送来的纺纱机说:“朕要的不是这样的纺纱机,朕要的是能同时纺出六根,甚至更多根棉纱出来的纺纱机。第三样叫织布机,朕要的不是各家都有的那种织麻布的机,也不是江南织丝、蜀地织锦的那种织布机,朕要的是比这好很多的织布机,织起布不既快,又好。”

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高?英国人发明出飞梭、珍妮机在好几百年后呢。

不高,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有需求,就能出成果,不狠一点,你都不知道人类有多大的潜力。

况且还有那个神道张虚白呢。

匠人们交流了下眼神后,一致表示:“好吧,陛下,小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的。”

“好,朕已经让工部给你们建好了作坊,要是缺什么,直接跟工部尚书宋景化说就是,他会马上给你们备齐的。在你们的家小来京城之前,你们的吃住都由工部包了,洗衣打扫这些杂事也有专门的人做,你们只管潜心去做这些三样工具就行了。”

赵佶就想问,尊重人才我做得好不好?

“陛下…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