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新人带来的生气  人世债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刚入冬的南方城市气温并不低,不过换季多半夹带着雨水,户外就显得特别清冷。02年的杭州,行道树大多是粗壮的法国梧桐,一夜过后满地都是张牙舞爪恣意卖弄的金黄色叶子,西湖边的南山路北山路尤甚。阴雨天,落叶不再那么金灿灿,树身刷上的白石灰印衬着斑驳坑洼的树节,那个旖旎的西湖晃眼间转变了画风,换作今日就该有人以性冷淡风四字形容以蔽之,不过那个时候的大众语言倒不至于如此奔放,尽管那些年大多数年轻人都被以木子美、卫慧、棉棉等为代表,用身体写作的女作家着实科普了一把,原来文字可以风骚到骨子里。

杭州几家报社的摄影记者都喜欢在换季的时候去扫街(所谓的“扫街”,就是去街头随机抓取新闻,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记者比较佛系的一种找新闻的方式),去西湖边抓拍,搞一些图配文。那个时代的摄影记者辨识度也特别高,穿着马甲扛着大炮的标配基本跑不了,毕竟世纪之初少有老百姓个人玩单反,哪像现在西湖边成群结队的大爷大妈都扛个佳能60D,这似乎是中老年群体的炫耀资本,镜头上的大炮都恨不得长得能直接伸进西湖里。

02年,通讯还没有那么发达,手机属于奢侈品,座机依然是比较普遍的通讯方式。台里的文字记者一般不会去扫街,翻翻当天的报纸找找有没有可以追踪的新闻线索,又或者守着两台话机,等着热心听众打新闻热线来爆料。在办公室里,虽然师傅付可斯经常嫌弃郝正话多,让他“大人讲话,小孩子少插嘴”,但郝正喜欢插科打诨的活宝性格自然改不了,这也使他比同时进台的几个新人更和老人们混得熟络。有时候播音员刚下主播台就会给郝正提点,今天播出的哪条新闻值得再跟一跟。当班编辑也经常会给郝正留点私活,比如刚刚接到的爆料直接就让郝正去跑了。当然郝正也不负重托,总能把活干得漂漂亮亮的,如此一来,第二天播出的新闻编辑、播音都很满意,“郝正,这条新闻是我爆料给你的吧?不错的料吧?”入台两个月后,郝正的月度好稿评比就稳居第二位,第一是谁?当然是他的孔老师。

新闻单位最适合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因为编制有限,通常一个台两三年也不见得能从集团要个正规编制,所以很多觉得无望争取编制的年轻人呆了一段时间就自然退出了。还有一些嫌弃收入低,觉得付出不值当的,坚持不久也离开了。当然,“无冕之王”的光环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还是挺有分量的,以至于每个月都会不断有新人补充到采访队伍中。上月末,郝正刚和一同进台的小伙子吃了告别饭,小伙子回老家考公务员去了,这个月初,另外两位也悄无声息的走了,据说只和部主任打了个招呼。

那是一个阳光凌冽的早晨,郝正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凌冽这个词形容那天的日头,但他觉得这个词再贴切不过了,可能是冬雨之后的那种清冷并未散去,日光是惨白的,不带一丝生气。台里新人大多走了,按理说是少了很多竞争对手,郝正转正就在眼前,但他并不觉得高兴。刚呆头呆脑地走进办公室就被付可斯敲了个笃栗子,“一大早就无精打采怎么像个年轻人,没女朋友怎么晚上也睡不好啊?”师傅这个老司机开起车来就是这么突然,“呶,办公室新来了好几个实习的小姑娘,你可以去掌掌眼了,有看上的师傅可以给你保个媒。”郝正咧着嘴笑了,却更显得呆若木鸡。

“新来的几个小朋友,这个是新闻部的郝老师,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请教他。”付可斯就这么把新人郝正抬举到了“老师”的位置,只是郝正那张娃娃脸哪有半分老师的样子。

郝正也没有安分,假装收拾桌子的空档把眼前这仨姑娘上上下下打量个遍:扎辫子的那个皮肤偏黑,脸上有点坑洼,特别显老;做了离子烫的姑娘,戴着个金边眼镜,也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感觉不是特别好说话的主;皮肤最白的姑娘也应该是仨当中最漂亮的了,只是穿个皮裤怎么都觉得不像是乖乖女,不好拿捏。“我叫郝正,大家怎么称呼?自我介绍一下吧。”

然后,郝正就记住了,黑皮肤叫郭颖,离子烫叫金海燕,大皮裤叫安琪,果然名字也最洋气最好听。有了一帮叽叽喳喳的小女生,办公室一下多了几分生气,以后的几天郝正都特别乐意早点去上班,给这帮小女生上上课,说道说道挺能满足他好为人师的性格。小姑娘也都挺喜欢跟郝正说话,慢慢知道了郝正只不过早来两个月,大家其实都是新人。

没出两星期,这样的和谐就被打破了,首先冲郝正发难的是金海燕。“郝老师,你有点偏心啊,最近采访都不带我和郭颖,只叫安琪。”“哪有,前两天的市政府的通报会,还有外出工商年底检查不是都你们去的吗,郝老师带我才少呢。”郝正还没开口,安琪红着脸先急眼了,大办公室内有人开始偷笑。郝正在忙着赶稿子,并没在意“是吗?那下次我多叫你俩。”回过神来,郝正寻思着自己真有偏心吗?不过好像他确实更乐意带着安琪去采访,可能是这小妮子比较机灵,会提问,出稿也快,更多的是什么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