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势力确是大大的虚弱了。
这才是赵构等待李纲的真正原因。
只有主战派成为宋朝中枢人员。
赵构才能复兴变法。
这是赵构在应天执政其间想明白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等李纲才登基。
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样宋朝是有宰相的,君有了,那宰相也就是必须要有。
毕竟这里也还有个六部的尚书跑到这里,到时侯论功,不得升到宰相?
只有李纲来了,才能压住吕问好。
其他人都不行。
而这么一请三辞的,倒刚好符合了皇帝的登基流程。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李纲总算赶到了。
李纲一入城,赵构就拉着李纲的手道:“宣抚使!你总算来了。”
李纲一到赵构就宣布择日登基。
明眼人也看出来了,李纲将是新王朝的宰相。
李纲来了,赵构也算是从繁忙的政事中能抽出身来了。
李纲的从政能力和经验都不是赵构能比的。
一条条政令有条不紊发布下去,赵构只需要看看盖印,简单多了。
而且李纲处理政务的速度明显比赵构快的多。
可是这其实中也发现了问题,很多奏折上的话似似而非,李纲也回的似似而非。
赵构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李纲处理政务的速度比自己快的多了。
赵构是用后世的思维处理问题,明显暂时是不符合当下的。
而李纲的处政方法也许在后世看来实在是差劲,但是处理当下的问题的是最好的。
这就好比,某地汇报战绩总是用若干,大胜,至于到低怎么个大胜?
若干具体是多少呢?
没有写。
而李纲的重赏,怎么个重?到底多少?
什么叫以观后效?看看在说?
就是不了了之。
(我真是无语了,写秦桧被屏蔽,写了下宋儒疯狂掉粉。真的吐血了!我没黑儒家,也没黑李世民同样没也黑司马光!我还想着过两天就破三百收藏呢!本来删除想重新写的算了,算了,就这么着!真是醉了,才十几章就那么多事,还没出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