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郡,番禺城外,近海区域。
两艘大船分别载着五千精兵出海。
大秦是没有海军的,何来的大船载兵出海?
没有海军,却有海上贸易,是来往海上的商船。
赵高乃是当朝的宰相,想征用两艘大船不是很难。
从番禺海域出发,往琉球群岛方向掠去。
王翦和赵高,分别率领五千精兵,覆盖式的寻找。
谁也不知道他们要找什么,谁也不敢问他们要找什么。
始皇帝失踪的消息,目前只有少部分知道,千万不能传出去被六国余孽知道。
不然,以他们的性子,肯定会趁机捣乱,哄动他们的追随者起义造反。
毕竟始皇帝都失踪了,一国之中没有君王坐镇,谁还会惧怕大秦的威严?
此次出海行动,可谓是非常的低调,虽然没有惊动很多百姓的围观,却也让不少情报机构知晓。
当然,他们只知道,宰相赵高和将军王翦,分别率领五千精兵出海了。
具体是去做什么,他们怎么样都打听不到,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会放弃。
现在是大秦历十九年。
整个大秦正处在巅峰时期。
始皇帝虽设立军部,兵权却掌控在自己手中。
只要他还活着,大秦朝堂之中的大臣,就没有人敢起造反之心。
虽然距离始皇帝失踪已经过去数天,朝堂之上已经有所怀疑但是谁都没先撕破脸皮。
若是这几日内找不回始皇帝,怕是表面平静的朝堂就要暗流翻涌了。
毕竟大秦朝堂武臣最多,相比之下文臣只有脑子没有武力,即便他们敢撕破脸皮也只能联合武臣。
为何赵高和王翦要把消息封锁,亲自领兵出海寻找始皇帝呢?
很简单。
始皇帝还在时,最器重的文臣,便是他和李斯。
除此之外,赵高和始皇帝,算同出一脉都是嬴姓赵氏。
私底下赵高并非叫始皇帝为嬴政而是赵政,倒不是攀谈关系而就是如此。
李斯是始皇帝的老师,那赵高就等于是玩伴之类的。
最懂始皇帝者,莫过于李斯。
最知始皇帝者,就是他赵高。
赵高站在船头处眉头紧随,凝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
现在各种因素和情报都在指明,始皇帝可能被海浪掀翻溺水而死了。
不然这么多天过去,为何都没有消息回来?
如果始皇帝真的出事,那他赵高得考虑大秦社稷接班人。
不然,大秦没有新王登基,很可能会被六国余孽推翻江山。
若真要扶持位新王,始皇帝膝下有俩子,长公子扶苏和二公子胡亥。
长公子扶苏自幼生活在深宫之中,掌握的知识和兵法都来自丝帛和学者的讲述,自身是没有任何实战操练的经验,在想法上比较偏向儒家思想而让始皇帝有些针对之意。
当然,倒不是儒家思想不好,而是不太符合大秦立国的理念。
引用孔子先生的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怨报怨,以德报德。
简单来说,你对我好,我就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
现如今朝堂之中隐患暗藏,容不得等对方先动手才还展开击。
抛开儒家先不说,大秦是因什么才崛起的?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商鞅的商鞅变法。
其中,大秦真正在六国之中崛起为强国的转折点。
乃是在商鞅提出变法之后,以近乎苛刻的赏罚分明理念等才奠定的法治基础。
最直接的理念便是,以军功兑换奖赏的方式鼓励将士上场厮杀,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换来的奖赏。
这就让很多大秦将士,为了得到奖赏而挥洒血与汗水。
这是上家和下家的直接交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能不让人为之卖力么?
相比儒家的理念而言,法家的思想说白了就是,能动手绝不多逼逼。
长公子扶苏和儒家走得进,始皇帝当然不会很开心,毕竟大秦崛起靠的不是儒家思想。
相比之下二公子胡亥,则是偏向于法家思想,因为赵高便是胡亥的老师。
现如今,始皇帝,李斯,王贲,失踪在茫茫大海之中不知生死。
虽然率领万名精兵覆盖式的寻找,可大海终究是体现在个‘大’字望不到尽头。
就更别提在汪洋之中寻找三个不知生死也不知是否已葬身鱼腹的人。
如果他们都回不来了,大秦朝堂之中的那些个武臣绝对会起兵造反。
到那时候,最大的文臣,便是他赵高。
他是向着秦家的,他必须要为始皇帝,为大秦的江山社稷而准备好退路。
若是真的要扶持新王登基,便是在长公子扶苏和二公子胡亥之中选择。
已经不用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