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救荒十二法  战国之高氏物语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顺从,让人无可指摘。

“不知各位若有何异议与不明之处,尽可询问於我。”

“乡佐,我等武家名下郎党众多,眼下秋末,收成完后正该编练,以备盗匪,不允许我等聚众是不是”说话的是锦衣华服的年轻武士,名叫滨名信光,滨名家当主滨名信亲接到命令去了郡治参觐,这次是由他这位少君代表家中,过来参加集会,权当历练。

“滨名扫部少属言之有理,所以本乡佐决定由各位,分别抽调家中郎党,前来庄所奉公,统一接受调派,分别驻守乡里各处紧要道路,还有其他要要问的么?”

平山乡位于远叁两州交界之地,每年秋收总会有真假难分的盗匪前来劫掠,今年又有水患,想来铤而走险的匪徒人数,恐怕还会更多。

各家豪族和村落,不安排人手防备,被抢走些粮食倒是无所谓,反正今年收成普遍不佳,但要是被盗贼杀了人,那事情就麻烦了。

高师盛如此决定,除了是要防备盗贼外,也是为了进一步削弱各家豪族的人手,避免他们使用武力逼迫村落多缴贡赋。

“那日常吃用,不知该如何解决?”各家郎党加起来少说也得有三五十号人,每天光是喝粥,开销也是不少,况且郎党家里也有田产,你让他们停下农活却站岗值守,总不能没有什么表示,让人白干的道理。

“当然是各家自出钱粮,难道没有乡里之命,诸位便不防备盗贼了么?”

滨名信光面露难色,他家可没有舍己为人的打算,刚想要说些什么,就被身边的岳丈石松丰久,拽住衣袖,不让自己的女婿再多说话。

全场寂静,滨名信光收声后,一时间在没有人表示其他不同的意见。

高师盛注意到证弘和尚拿着状令,不停向两边的村惣,详细解释着上面的具体内容,虽然庄所誊写时已经从汉书改成了通假,但大部分村人还是目不识丁,要靠识字的人口述转达,不知道大和尚在小声嘀咕些什么,他干脆直接来问:“证弘院主,可有什么不解之处么?”

证弘和尚转过身来,答道:“贫僧对骏府令状并无不解之处,只是各位村惣心中尚有部分忧虑。”

“不知有何忧虑,尽管明言便是。”

证弘和尚瞧了瞧对面的几家豪族,随后说道:“骏府之命,贫僧与各位村惣已然尽数领会,只是对於能否惯行到底,心中仍旧有所担忧,毕竟往年总有枉顾法度,残虐百姓的凶恶之徒。”

这句话,顿时惹得对面大井氏家主大为不满,他家只是地侍,田产不多,对这回的德政令本来心里就怨气深重,听到证弘和尚得了好处,还要反咬一口,登时反驳道“乡佐明鉴,莫要轻信这帮子反复无常的刁民,每到秋收他们就勾结一向,就一向勾结净土真宗的和尚,想方设法抗拒年贡,总有找不完的藉口。”

他刚说到一向两字,就迫於面众村惣的怒目而视,把最后的宗自又咽了回去。

一向宗乃是净土真宗的别称,甚至可以说是诋毁蔑称。

一向本意是指念佛之人一心一向,可见阿弥陀佛,虽然其於佛宗多诋毁净土真宗为一向宗,甚至很多净土真宗信徒都自称一向门徒,但亲鸾上人明确下达过法旨,严禁本宗门徒自称一向信徒,并说过凡口称一向之人,皆非我门徒这种话语,可见一向宗这三个字,对净土真宗来说到底有犯忌讳。

大井氏家主还算有些急智,临时改口,若是真把一向宗三个字当众说出来,难保离开庄所后,回去的路上不会有人趁着天黑,拿刀要让他见识见识净土真宗的精深佛法,前一阵子才在刚死了一个真言宗戒师,今晚再超度一个乡野土豪,实在不足为奇。

高师盛面无表情,冷淡回答“证弘院主又未指名道姓,阁下又何必出言谩骂,难不成是做贼心虚?”

“我我”大井氏家主这才想起来这位庄头,也是净土真宗门徒,刚才这番话怕是将对方大大得罪了,有道是代官不如代管,他虽不怕,但也不愿意轻易竖敌,不由悻悻闭嘴。

村縂们的担忧,也是高师盛最关心的问题,如果乡里豪强不遵守状令,那骏府的这份德政令,就完全是一个笑话了。

“若真的豪滑,胆敢行不法之事,可诉告我知,庄所自会派人拿问!”

村惣们对他的话,半信半疑,谁也没有真个放在心上。

这是第二次重申法度,但村縂们却仍只当他是在说场面话。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方来乡中不久,也不能指望有人真的对自己言听计从,索性不在纠结这个问题,说完蠲免,第二个要讲的就是赈济和借贷。

“救荒有三便:极贫民便赈米,次贫民便赈钱,稍贫民便赈贷。长田庄的利氏先生,愿倾其所有助捐骏府,以赈济灾,诸位当知灾民众多,长田家虽富,然钱粮总有限数,具体如何分配还需你我等人,共同商议。”

早就听说长田家愿意出钱粮赈济,原本只是庄所治下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