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至崇祯十七年,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就收入大明书籍一千余本。给后来欧洲长久的中国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令李丹惊讶的还有佛山铁锅,竟也在南洋售卖的异常的好,也有不少直接被运往欧洲。
贩运佛山铁锅的杨官,每一次都能卖出上百口铁锅,而且铁锅价格也不便宜,差不多要将近10两白银,简直抢钱一般。
这背后,当然是佛山铁锅不仅仅是他们用的当地特有的红山泥,还得依靠当地工匠掌握的‘烘模技术’。
仔细想想,大明的外贸商人根本不用担心什么东西好不好卖,他们只需将货品运出大明,就能为自己为大明换来白花花的西班牙银元。
就李丹以前世经验来看,这种技术优势带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碾压他以前压根没有经历过。
想起前世他做生意的经验,他只能摇头苦笑。
谁知道时来运转,客户排队抢购的待遇,现在也轮到李丹头上,让他好半天眩晕才明白过来。
这时苏鸣岗严肃地开口道:“李公子,还有个天大的好事告诉你。错过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林六哥在旁边喝着茶,听到苏鸣岗说其好事,也赶紧跟着劝道。
所以现在他们口里的“好事”,看来也是极端的重要,也许是他们今天愿意等半天的实际原因。
李丹看着他们严肃的神情,也不由得好奇地问道:“到底是什么好事?”
“荷兰人打算与你共同做这白砂糖,所有生产的白砂糖由他们运往欧洲。无论生产多少,他们都能买下。”苏鸣岗讲到这里,兴奋地拍着茶桌道,“李公子,这可是天大的赚钱机会啊!”
李丹一愣,略一思索,然后缓缓说道:“给荷兰人……合作,这个……这个……还是须从长计议。”
苏鸣岗瞪大眼睛,惊奇地看着李丹道:“李公子,你这是为何?荷兰人每年采买的白砂糖足足有将近十万担啊。可是有上百万两银子啊。我每年的丝绸生意,也赚不了怎么多啊。”
“白砂糖刚刚做出来,不必着急。”李丹说的很平常,他知道这个理由站不住脚。更主要的理由是他心里对于洋人的戒备之心。前世惨痛的教训已经告诉他,跟有些洋人合作,一定要千万小心。
他们可不是善男信女,而是一群吃人的财狼,没有准备,没有了解,就去合作,恐怕结果不但是想象中的赚到大钱,相反小命恐怕都会搭上。
前世的经历,他可不想再经历一次。
苏鸣岗觉得很奇怪,又劝说一阵,李丹一直不改口,他只有无奈地说道:“如果惹到荷兰人不高兴,恐怕更麻烦啊。”
李丹知道,这个时候的荷兰人,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各地也是伴随着当地无数血泪的。
惹到荷兰人不高兴,绝不会是一件什么好事。
尤其是现在的巴城,已经被荷兰人完全的控制之下。
可是越是如此,李丹更是警惕性高了十分,合作之事,更是不想谈。
李丹见他们三个似乎受了荷兰人重托一般,也将他们暂时放下,转身与其他华商洽谈。
所有的华商都得到李丹的承诺,白砂糖生产出来之后,他会尽量保证每一个华商都有白砂糖可售卖。
另外,贩运甘蔗,或者贩运黑砂糖来此的,李丹全部采购,有多少买多少,也全是现银采买。
其他人欢天喜地的走了。
客厅内,就剩下苏鸣岗、林六哥和杨官等三人。
他们没有想到,李丹竟然最反对的是跟荷兰人合作,哪怕是任何形式的合作。
眼看屋内其他人都离开,三人互相看了一眼点点头,他们打算要好好说一说李丹。
争取让他能够回头是岸!
苏鸣岗年轻时在家乡也是一儒生,科举不中,家道中落,无路可走,借了高利贷下了南洋,在万丹开始打拼。
在万丹他足足打拼了十五六年,也只是温饱而已,没有赚到什么大钱,眼看自己已经将近四十依旧是一个小商贩,也是万丹上万华商中的一员,毫不起眼,甚至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生意不利而倾家荡产。
也就是七年前,荷兰人抢下了巴城,将本地土著势力和英国人的势力一股脑全部驱逐出巴城。
他当年在万丹交的好友科恩,从荷兰东印度公司万丹一个商站站长居然青云直上成了总督,写信给他,让他来巴城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第二年,也就是六年前,他带着一家人从万丹来到巴城,荷兰人为了让他在巴城站住脚,还援助他300里亚尔让他能尽快做起生意。
苏鸣岗借助荷兰人的帮助,很快就在巴城站稳脚跟,生意越发红火起来。
他读过书,有学问,又多年经商,在华商当中人头熟悉,又广受尊敬,荷兰人指定由他来当华人甲必丹,负责管理协调华人华商内部事务。
他有了钱,又有了权,生意自然是越做越